公元1722年,经历了长达六十一年统治的康熙皇帝因故去世,结束了他在位期间的辉煌篇章。提起康熙,人们往往会想到他在位时的辉煌战绩:平定鳌拜,剿灭三藩之乱,收复台湾,以及三次征讨外敌葛尔丹。这些军事行动令人印象深刻,但鲜有人会注意到,这些胜利背后耗费了多少庞大的人力与物力支持。
康熙去世后,继位的是其儿子雍正皇帝,他在后世因严厉整顿官场而得了“抄家皇帝”的绰号。雍正刚刚登基的那一年,便将曾被康熙革职的官员年希尧调任广东巡抚。年希尧并非普通人物,他的弟弟年羹尧曾是雍正年轻时的得力干将,而他的妹妹则是雍正宠爱的妃子。
那么,雍正提拔年希尧,是否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大舅哥?当然不止于此。年希尧虽然被康熙革职,但他之前曾任安徽布政使这一省级重要官员,且曾担任广东按察使,对广东地区颇有经验。因此,雍正派他到广东,也并非完全依靠私人关系,而是结合了年希尧的官场履历。
年希尧抵达广东后,雍正亲自写信给他,信中直截了当地询问:“大舅哥,你在广东的灰色收入一年大概是多少?”年希尧一时间难以启齿,但面对这位熟悉且经验丰富的妹夫,他也不好撒谎。毕竟,雍正早年身经百战,处理过户部财政亏空等棘手问题,他的问话并非空穴来风。
展开剩余77%再加上年希尧被革职的原因正是因为经济问题,他最终坦诚自己每年约有六万五千两的灰色收入。雍正收到实话后,并未如影视剧中那般冷酷无情,反而回复道:“你说实话,朕甚为欣慰。”当时,年希尧并不知道,雍正同样向其他官员发问,最高的灰色收入竟达到二十万两!
在清朝,年希尧这一级别的官员,合法年薪不过一百多两银子。虽然各级官员灰色收入惊人,雍正却没有急于惩处。他的丰富官场经验告诉他,吏治问题不能单靠严刑峻法解决。若一味清理贪腐,谁来接替这些岗位?新官上任真的会廉洁奉公吗?一年几百两的官薪,连基本的人情世故和日常花费都难以支撑。
那么,这些灰色收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细说起来大概有三种主要来源:
第一,是下级官员向上级献礼。在古代,这是灰色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送礼既是尊敬上级的礼节,也是官场惯例,逢年过节和临时求助时尤为明显,礼物往往必不可少。
第二,是贪污公款。腐败几乎与古代历史同龄,方式繁多,层出不穷,从未根除。
第三,是盘剥百姓。俗话说,“灭门的知府,破家的县令”,基层官员就能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。因官员薪水低,政府默许他们多收一些税收折损,以补贴家用。税收量大且稳定,这部分“灰色”收入颇为可观。
仔细分析可见,下级送礼的钱财从何而来?无非是贪污和盘剥这两项的“钱袋”,而这两者都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。
面对这一难题,经验丰富的雍正皇帝决心痛下决心整顿。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两点:
首先是“高薪养廉”。雍正推行“养廉银”政策,给各级外派官员发放生活补贴,保障他们衣食无忧,从而减少贪污侵占公款和盘剥百姓的动机。据史料记载,年希尧这一级别官员的养廉银约为一万两左右,其他官员普遍高达正常工资的百倍,有些甚至是两百倍,基层知县年补助也有几百两银子。
那么,如此巨额开支,雍正又从何处筹措资金?
第二,实行“火耗归公”制度。过去税收中附带的折损补偿由地方官自行掌控,雍正明确规定比例,使地方收取的银两有了严格限制,且这些钱必须上缴中央,从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。此外,他还推行“摊丁入亩”(将人头税合理转入土地税)、“官绅一体纳粮”(打破绅士阶层免税特权)、“改土归流”(整顿云南铜矿,方便国家造币)等多项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。
这些改革措施是否取得效果?
的确,虽然雍正无法彻底根除官员贪腐(毕竟封建制度本身限制了根本改变),但他成功完成了两件大事:
一是国家财政大幅增长。康熙晚年因连年用兵,吏治严重败坏,留给雍正的财力捉襟见肘,仅有数百万银两。雍正执政十余年后,积累财富已增至数千万,为乾隆皇帝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国库。
二是百姓生活得以改善。有人可能质疑,既然官员和政府收入能统计,百姓收入怎么评估?但从人口增长可见一斑:康熙末年大清人口约七千万,乾隆盛世时已接近三亿。如此惊人的人口增长,正是百姓经济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,而这增收不单是金银,还包括生活必需品和物资的丰富。
由此可见,康乾盛世的繁荣与强盛,离不开雍正这位承前启后的皇帝,他为大清王朝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和社会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阳网-配资杠杆炒股-加杠杆的股票-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