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贰”是组织成语的重要构件,其意义是专一,无二心。《辞源》认为,“不贰”最早出现是在公元前543年。吴国州来季子出使鲁国,主人请季子欣赏《诗经》音乐,季子聆听《小雅》乐曲之后,发出由衷评价:“美哉:思而不贰。”实际上5年前的楚灭舒鸠之战就已出现过“不贰”,而且两者均出于《左传》。
舒鸠是群舒诸国之一,传说是由山东半岛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爽鸠氏南下后,与皋陶后裔的土著舒氏部族融合形成,活动中心在今舒城县境内。楚国势力进入江淮以后,群舒诸国陆续成为楚国附庸。公元前549年,楚康王出动水军,攻打吴国,由于战前动员不足,楚军士气不高,没能完成预定目标就匆匆撤退,于是引起舒鸠国君的轻视,认为楚国实力不过如此。
不久吴国进行报复,引诱舒鸠国君会盟,于是舒鸠改变国策,背楚亲吴。此时楚康王正驻扎在舒鸠东边不远的荒浦之地,闻讯后立即派两位大臣去舒鸠问责,舒鸠国君恭恭敬敬地将两人迎进国都,告诉他们并没有叛楚这回事,同时请求继续和楚国结盟,于是两人回见楚康王复命。
楚康王并不相信舒鸠国君的忽悠,坚持要攻打舒鸠。令尹蒍子冯说:“现在还不行!舒鸠君已经告诉我们,说不会背叛楚国,同时又表示继续结盟,如果我们执意攻打舒鸠,就是去攻打无罪国家,这样楚国就会失去道义。现在不如回兵,暂且让百姓得到休息,以等待结果。如果舒鸠没有三心二意,我们也没有什么要求(‘卒而不贰,吾又何求’);如果舒鸠确实背叛楚国,我们再出兵,到时候舒鸠也无话可说,那样我们才能够成功。”就这样,“不贰”从令尹蒍子冯的口中诞生,楚康王同意蒍子冯的意见,于是楚军退师。
公元前548年,令尹蒍子冯去世,屈建继任令尹。舒鸠顶不住吴国压力,申明叛楚,楚康王令屈建出兵攻舒鸠。屈建兵至离城(今舒城县东境),吴国援军亦到。屈建于是兵分两路,亲自指挥右翼部队急速前进,目标直指舒鸠国邑,让大夫子彊、息桓、子捷、子骈、子盂等率楚左翼部队暂时撤退,以便对吴军进行包抄。吴军不知是计,趁机插入楚军左、右两翼的中间地带,将两支楚军之间的联系切断有七日之久。
子彊等与主力失去联系后,深以为患,认为僵持下去势必被吴军所擒,不如速战速决。为改变左翼部队的不利态势,子彊等选择精兵作为主力列阵隐蔽,5位大夫率领各自私兵诱击。吴军败逃后登山远望,发现楚军没有后继力量,于是组织兵力重新出战,迫近楚军。子彊等且战且退,将吴军引入埋伏,与伏军会合后,实施夹击,大败吴军。子彊等乘胜进至舒鸠城下,又与屈建率领的右军会合,一举攻破了舒鸠国都,违背“不贰”原则的舒鸠最终灭国。
公元前508年,时隔40年之后,舒鸠在历史上再次出现,舒鸠的附庸地位被楚国重新恢复,但舒鸠继续在私下里亲吴。桐国(群舒之一,地在今桐城市北)背叛楚国,吴王阖闾派舒鸠君诱骗楚人,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楚国惩罚桐国。楚国果然中计,在随后的豫章(今皖豫两省邻近地带的淮河南岸地区)之战中失利。
“不贰”诞生以后,逐渐成为构造成语的要件,仅《汉语成语大全》(商务印书馆)收录的成语就有:“不贰之臣”,指忠实可靠的追随者;“誓死不贰”,形容意志坚定;“言行不贰”,比喻说话与做事相一致等。这些成语中有些“贰”可以简化为“二”,有些“贰”如“行不贰过”就不能简化。唯“不二法门”源自佛教,比喻独一无二的途径或方法,其“二”字也并非由“贰”简化而来。
上阳网-配资杠杆炒股-加杠杆的股票-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